宣砚成品凝腻温润,天然墨色,纯净如玉。
2021-03-09上午,在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的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的制砚工作室里,“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吴俊正在一块粗糙的宣砚石上进行雕刻打磨。由于这快宣砚石形似树叶,吴俊准备将这块石头雕刻成一方树叶状砚台,并且根据石块的结构进行分层,雕刻出多片树叶。吴俊说:“这块宣砚石虽然距离最终成为砚台还需要雕刻很长时间,但我心里已经给它取好了名字——《深秋》。”
就在前不久,安徽省文化厅公示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宣城市旌德县宣砚制作技艺入选。自此,宣砚历经数百年的涅槃,终于可以与宣城市文房四宝中的其他“三宝”平起平坐。
“宣砚”自清代乾隆之后曾一度失传数百年。直到2010年,痴醉于砚文化的旌德青年企业家黄太海经过多年研究与寻访,在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发现了古老的采石坑遗址,进而发现宣砚的矿脉所在。2012年,黄太海成立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本着“传承宣砚文化的理念,致力于宣砚的挖掘和研发,从而让“宣砚”得以重现世间。
“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吴俊正在进行雕刻。
宣砚《深秋》正在吴军的刻刀下逐渐呈现。
宣砚失落
宣城市的笔、墨、纸“三宝”,可以说源远流长,皆有数千年历史,而且延续至今。有“千年寿纸”美誉的宣纸产于泾县,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宣笔制作已有2000多年历史,宣州在唐代是全国制笔中心,泾县黄村则是“中国宣笔之乡”;徽墨起于南唐,素有“天下墨业在绩溪”之说,清代徽墨四大家,绩溪有其二。目前,宣城市拥有宣纸、宣笔、徽墨生产经营企业400余家,直接和间接从事文房四宝产业的员工6万余人。
早在2004年9月,宣城市就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正式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特色区域荣誉称号,这是全国唯一的文房四宝综合类命名。虽然有了“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的美誉,但文房四宝独缺砚的囧状,还是令宣城的文化节人士感到尴尬。曾经多次出现在诗词歌赋中的宣砚,自清代乾隆以后数百年来,已经湮灭在诗词和著录中,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
宣砚雕刻工具有十多种。
据文献记载,宣砚起源于东晋,盛于唐。李白的《草书歌行》有云“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说以宣石砚研墨,写出的字色泽光亮。宋代宣城人高元钜《赠宣城宰》诗有“砚注寒泉碧,庭堆败叶红”之句,描述的也是宣砚的磨墨效果。现有一方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崇祯年间吴去尘制作的 “墨光歌”墨,墨面阳识隶书“墨光歌”中云:“宣州石砚雪洒残,翰走烟云儿卤起”,描写了以宣石砚 “雪洒残”的特有品质。清•乾隆《御制诗文集》写道:“江毫宣砚左右随,偶然弄墨有所思”。
然而此后,宣砚逐渐销声匿迹直至淹没在历史之中,文献记载和石砚实物都无迹可寻。
宣砚涅槃
关于宣砚失落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战乱,有人说是因为地质变迁,有人说是因为开采技术受限,但都没有确切的考证。为了让宣砚重见天日,当地政府及民间人士对于宣砚的寻找,从1960年代开始,则一直没有间断过。
宣砚石矿脉所在的龙潭山,风景秀丽,清泉汩汩。
从1964年到2009年,我省先后组织地矿专家,对黄山和宣城境内可能存在的歙石和宣石砚矿,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勘探调研,除了先后发现歙县、休宁、祁门和绩溪存在“不及龙尾”(歙石的主产地婺源县龙尾山)的中档歙石砚矿外,神秘的宣州砚石始终不见踪影。
直到2021-03-09,一场洪水袭击了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的二号沟龙潭山被洪水冲刷后,埋藏在地下的一种石块裸露了出来。当地的砖匠就地取材,用这种石块修补被洪水冲毁的河堤。没过多久,居然有人上门来收购这种石块,最开始的收购价是2毛钱一斤,当时普通的石块一吨才几十块钱,这让砖匠们很惊讶。很快,这种石块涨到了7毛钱一斤、1块2一斤、1块5一斤……还被人抢着收购。
旌德青年企业家黄太海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调查发现这种石块被收购后多是被运往黄山市的砚雕作坊。渐渐地,黄太海开始迷上了石砚和砚文化,对于宣城文房四宝独缺砚的事实感动心痛不已。经多方打听并请教专家,黄太海得知这种石头是制作砚台的绝佳材料,硬度高且不以风化。此后,黄太海邀请相关专家,对旌德县白地镇及其周边进行了为期数月寻访,终于在白地镇洪川村发现了古老的采石坑遗址,进而发现宣砚的矿脉所在。据了解,这座砚山名龙潭山,背依黄山白虎峰,为东黄山绵延群峰中的一峰,又与婺源龙尾山一脉相承,考证出龙潭山的砚石就是历史上的宣砚。中国文房四宝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文房四宝协会顾问、宣城市文房四宝协会终身顾问王俊虎曾深入现场考察,发现裸露的砚矿如一块巨大的墨玉摄人心魄,山沟里清理出的水坑砚石,在流动的清泉下发出黑丝绒般诱人的光泽。
黄太海对宣砚即将重见天日激动不已,然而民间的无序开采又让他感到很无奈。黄太海说,民间的无序开采多是通过不科学和非法的方式,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的,如果不加以制止,那么宣砚石一经面世就会又遭灭顶之灾,“只有对砚石矿区进行合法地保护性开采,才能保持宣砚石的源源不断,也宣砚文化源远流长”。
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黄太海创办了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总投资达到了8000万元,进行宣砚石的开采和保护以及宣砚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宣砚文化的传播,并取得了全国唯一的砚矿开采权。
失落数百年的宣砚,如果经历了一次涅槃,终于迎来了新生。
宣砚复兴
龙潭山所产砚石以黑为主,兼有青绿。主要分溪流子石、水坑料和山坑料3种。子石珍稀难得,水坑质优难采,山坑脉壮匀净。给人整体感觉是:石质细密,纯净如玉;石肌润腻,入手生泽;石声沉静,品纹丰富;脉壮少疵,宜作大砚。
宣砚文化园里,涅槃后的宣砚走上复兴之路。
“这么纯净润腻的砚石,就如同未出阁的少女,得有人将她精心梳妆啊!”黄太海告诉记者,为了让宣砚重振雄风,他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制砚雕刻人才,引进专业的雕刻制砚人才;一方面邀请国字号大师前来制砚,并指导公园制砚技师。目前,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已经成为皖南地区最大的文房四宝产学研旅基地,现有国家级制砚艺术大师2人,高级工艺美术师2人,拥有4项文房四宝国家发明专利,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
从一块块顽石到一方方宣砚,其间凝结着制砚大师无数的心血和时间。每一方宣砚,都要历经制砚大师都长时间的雕刻、打磨等多道纯手工的十大工序、数十道环节,少则数十日,多则好几年方能完工。
谁曾想到,在历史上一度风靡而后失传千年的宣砚,一经面世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收藏家的新宠。因为石质凝腻净润、造型惟妙惟肖,如今一方宣砚的市场价格动辄数万元,有的甚至数十万元。
5年来,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致力于保护宣砚资源、挖掘宣砚历史、传承宣砚技艺、弘扬宣砚文化,矢志宣砚复兴;成功恢复宣砚传统制作技艺,砚作在全国大展中获金奖26次,不少宣砚被国内外名家收藏。2014年,安徽省质监局下达第一批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宣城市提出的19项省地方标准获准立项,其中宣砚名列其中。
2021-03-09,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旌德县“中国宣砚之乡”文房四宝特色区域荣誉称号。宣城市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终于因宣砚的出现而实至名归。
“‘宣州石砚’一度失传。所以我们雕刻的不仅是一方砚台,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太海说。